“苏超”人文观察②|“心有所属,便是家乡”
“为我们的城市,加油!”这个夏天,足球的热情点燃江苏大地。“苏超”激起的情感共鸣在十三座城市传递,也讲述着一个个关于认同与归属的故事。一批批新市民跨市扎根,为“第二故乡”的发展注入活力,“苏超”以纯粹的足球语言,让绿茵场成为情感的纽带。沸腾的赛场内外,每一个人都真切触摸到“主场”的温度,正如很多球迷所言:“心有所属,便是家乡。”
凌晨两点的苏州吴江,烧烤店老板绳晟刚送走最后一桌客人。打烊后抓紧休息一会,他将驱车400多公里赶赴宿迁参加球队训练。泗阳人绳晟眼前有了另一重身份——“苏超”宿迁队球员。谈及代表宿迁对阵苏州的心情,他别有一份放松和亲切:“苏州主场对我来说也是主场,感到两边都是自家人。”大学毕业后,绳晟便来到吴江,开了一家烧烤店,人生主场从此移至江南水乡。“我的合伙人中既有同乡,也有苏州本地人,都是通过足球结识的伙伴。”苏州见证了绳晟的成长和奋斗,也成为他挥洒热爱、回馈社会的舞台。这两年虽然经营店铺很忙,但他仍坚持在吴江创办青少年足球训练营:“希望更多喜欢足球的孩子能够接受专业训练,更好地追逐梦想”。
6月29日晚,昆山奥体中心,苏州队与扬州队的比赛以比分3:0落幕。身披苏州队战袍的扬州籍球员王飞走向客队看台,向家乡球迷深深鞠躬。无论是场上激烈的拼抢,抑或是迎战家乡队的全力以赴,都诠释着他“既为扬州骄傲,更为苏州而战”的双重情怀。这个曾经的宝应少年,8岁就开启足球人生,16岁进省队,19岁因故退役,辗转求学就业,几乎与足球梦绝缘。2008年,王飞来到苏州工作,在朋友介绍下先后进入业余球队、职业赛队,就此开启企业职员和“高龄”选手的双线人生。如今的王飞,和朋友合开建筑公司,拥有了自己的事业,更成为“苏超”苏州队队长,和来自不同城市、从事不同职业的队员们肩并肩,一同奔赴“第二故乡”的荣耀。
5:1!7月20日晚,南京队大胜扬州队。35岁的扬州宝应人苗民赛后脱去南京队队服,扬起扬州队队旗走向家乡球迷看台,“看到家乡队输了,心理上还是很难受。”离开职业赛场3年后,这名在宝应老家养蟹的老将因“苏超”重披战袍。南京和南京奥体这座球场,见证了苗民的职业生涯巅峰和江苏足球的荣耀时刻。11岁加入舜天少年队,2011年代表江苏队亮相中超,2013年随队夺得足协杯冠军,苗民用整个青春在这里刻下了印记。他始终记得,2012年10月20日,江苏舜天在南京奥体中心战平广州恒大,65769名观众山呼海啸“江苏队”的声浪。重返熟悉的南京奥体,再次听到6万多名观众摇旗呐喊,苗民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:“足球能让人忘记身份、年龄、矛盾,只记得自己是江苏足球的一分子。”
南通支云的训练场上,教练陈正正带着队员热身,他同时也是“苏超”南通队17号队员。这位广西北海人,2016年来到南通踢球,在这里完成从球员到教练的转型,也收获了家庭的幸福。“我和夫人就是在支云相识的,当时我是球员,她是工作人员,共同的热爱让我们成为一家人。”2019年步入婚姻殿堂,2021年迎来“支云宝宝”,陈正的语气里幸福感满满。“南通作为体育之乡,在职业化发展、青少年培养方面都取得成绩。”亲历南通足球发展的陈正对“苏超”充满期待:“南通队年轻、有拼劲,一定能打出城市独有的精气神。”
看似剑拔弩张的“城市德比”,实则是充满人情味的“家庭球赛”,对“第二故乡”的热爱通通转化为对“苏超”的鼎力支持。“我爸是盐城人,我妈是常州人,我在镇江出生,所以我有灵活的主队可以选择。”00后大学生徐小杜,一家三口代表三支球队,江淮官话混搭吴侬软语,代入感和参与度瞬间拉满,“无论哪个队赢,我们都支持!”
家装设计师王思钧是南通人,目前定居南京。前一阵子他家里经常会迎来温馨的“争执”——他给南通队加油,南京籍的夫人便冲他瞪眼:“你娶了我,等于‘入赘’南京,你就得给我们南京加油。”其实,无论赢球还是输球,无论主场还是客场,王思钧都觉得很快乐:“‘江苏’两个字,一共十三划,少了哪一笔,便成不了江苏,就像省内十三个兄弟,缺一不可。”
足球从未局限于竞技范畴,它让异乡人的漂泊感成为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的归属。连云港体育中心的看台上,90后河南小伙李云康正与球迷一起欢呼。“从前和客户见面先递名片,现在开场白都是问上周看比赛没,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。”李云康去年博士毕业后来到连云港工作,孤身一人的他常感孤独。自从“苏超”开赛,他在现场结识许多“足球搭子”:“和大家一起看球的体验太棒了,原来有这么多人和我一样,会为一场比赛欢呼。”现在他下班后经常和结交的新朋友们约球,分享生活点滴,结下深厚友谊。
“做梦都没想到,我的小生意能登上万人舞台。”当“何小雷鲜卤”的招牌出现在常州奥体中心的“苏超”赛场上,创始人何书雷红了眼眶。何书雷是宿迁人,但他更愿意称自己为“新常州人”。他曾是一名房地产猎头,因一次偶然机会品尝到常州嘉泽鸭头,其美味令他惊艳,后来了解到嘉泽鸭头竟然是非遗,他心头一动——如果能把常州风味鸭头推广到全国,应该是个很大的商机。创业初期举步维艰,持续亏损,何书雷带着团队跑遍武汉、上海等地调研,直至2023年底生意渐有起色。这样的人生经历,让何书雷看到“苏超”球员的拼搏精神时特别有共鸣:“在赛场上摔倒,爬起来,担架频频上场,直到最后一刻还在用力奔跑拼搏……因为大家憋着一股劲,都想证明自己的热爱有价值!”
常州也以特有的包容和支持,托举一个个不甘平凡的梦想。何书雷回忆当初办食品经营许可证时,办证人员三次上门服务毫无怨言。“常州的精神就是踏实,只要认真做事,生活就不会辜负你。”从武进区首店到全市三家门店,何书雷在“第二故乡”实现梦想。今年6月,怀揣足球情结的他尝试联系“苏超”赞助。意外的是,招商组爽快应允:“‘苏超’是全民运动,都可以参与。”审批3天即获批,“何小雷鲜卤”广告牌矗立在常州奥体中心。比赛当天,下着暴雨,氛围热烈,何书雷在比赛结束后与印着自己名字的、足足6米长的广告牌合影,眼眶湿润,“这个城市给了我们普通人无限的包容、无限的可能性。”
发表评论